(原标题:十四岁时你的梦想是什么? 现在的"00后"想去三大雨林科考)
原标题:十四五岁的时候 你的梦想是什么? 00后“虫友”:去三大雨林“科考”
在东南亚婆罗洲热带雨林科考的“00后”。 受访者供图
据《青年报》报道:这本是几个毫无交集的上海中学生,因为共同的爱好,成为“虫友”。
去年寒假,3个“00后”男生和他们的家长组成“科考队”,由“野趣虫友会”发起人张宁老师带队,前往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,展开了为期18天的南美昆虫科考之旅。
今年寒假,2月2日至2月13日,他们再度出发,这次的目的地:东南亚婆罗洲热带雨林。采访那天,他们刚从婆罗洲马来西亚“丛林女孩”营地归来,收获的不仅有昆虫标本和科考经历,更有成长的喜悦。
兴趣萌发
为什么喜欢玩虫?有趣、好玩
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手创乐园里,摆满了各种造型的折纸作品,其中有一间“虫虫乐园”是“虫友”们的乐园。孩子们对于昆虫的兴趣,最早是从折纸开始的,当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蝴蝶、螳螂、甲虫从他们的巧手中诞生时,对昆虫的爱也渐渐萌芽。最终,他们都成为了“野趣虫友会”的一员。
对于爱虫之人来说,热带雨林就是令人向往的圣地,因为那里聚集了太多外型奇特的昆虫。当张宁老师提出去热带雨林“寻虫”时,得到了孩子们和家长的一致同意。经过认真筹备,这支由学生、老师、家长组成的特殊科考队出发了。
华东康桥国际学校高一的戚致远、上海市实验学校中三的黄申祥、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初二的杨行健,去年,这3个“00后”在亚马逊雨林,寻找、拍摄、记录蝴蝶。今年,新加入了两个年纪更小的孩子,他们是:民办张江集团学校初一的余九华、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初一的张定宇。
问孩子们,为什么喜欢玩虫,他们异口同声:“有趣、好玩。”那么,亚马逊和婆罗洲的虫,跟中国的虫有什么不一样吗?“很不一样。”黄申祥用手比划着说:“那里的蚂蚁有半寸那么长。”
孩子们把此行的“战利品”——昆虫标本,都带来了,他们像献宝一样把蝴蝶、蛾、甲虫等标本一一摆放在桌上展示,随之飘散过来的是一股酒精味。“为了防腐,我们把酒精注射到昆虫的体内,在营地还进行了‘烘干’处理,一些小型蛾子当天就做成了展翅标本。”
有一只硕大的硬壳虫把记者给吓到了,足足有一个火柴盒那么大,且须肢分明,虫壳乌黑发亮,真像假的一样,肢上还自带尖锐的“钩子”。“这个叫南洋大兜,抓它可不容易,一旦被它肢上的钩子抓到,就会很疼。”孩子们向青年报记者演示擒获南洋大兜的动作,跟抓知了差不多。
在婆罗洲,他们白天抓蝴蝶、蜻蜓、知了、螳螂,晚上逮飞蛾、甲虫、蝽象。为了抓到虫,他们采用“灯诱”的方式。就是在营地方圆一公里的森林里支上七八块白布,前面安上高压汞灯,晚上灯光亮起,各种趋光性昆虫就会叮在白布上,一场有趣的“昆虫晚宴”随即开启。每天晚上11点睡觉,早上三四点就要起床去捉虫。为什么要半夜起来? 因为如果等天亮了再去收虫,虫儿们就会被森林里早起的鸟儿给吃掉。
资深玩家
蝶跟蛾怎么区分?主要看气质
戚致远因为年纪最大,玩虫的资历最深,被称为“大师兄”。他说:“甲虫很香”。这个帅气的大男孩,看上去比同龄人“老练”不少,为了玩虫,他早已跑遍了国内很多地方。“我专攻寒带的虫,平时喜欢跑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,比起南方,北方的虫丑一点,精致一点,颜色更暗淡一点。”遗憾的是,由于他只有暑假才有空出去访虫,而北方的夏天蝶相对多一些,而蛾大多发生在春季,因此,他颇有些失落地感叹自己蛾的标本少了点。
看着孩子们带回来的标本以及用镜头捕捉到的各种蝶和蛾,连记者都困惑了:“这个翅膀这么大,是什么蝶?”“不是,这是蛾。”“这只这么漂亮,总归是蝶了吧?”“不是,这个还是蛾”。一片笑声中,孩子们向记者“科普”:区分蝶和蛾,要看它们的触角。如果触角是挺直细长、顶端膨大的,才是蝶,如果是细针或羽毛状等其他各种造型的,就是蛾。按这种方法,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5%。
这时,大师兄戚致远在一旁忍不住插嘴:“是蝶还是蛾,主要还是看气质。”戚致远表示,自己不用看触角,只要看气质,就能准确判断出那只是蝶还是蛾。
对于这个“大师兄”,张宁老师满满的都是欣赏:“他对各种地形地貌和生态植被很了解,知道蝴蝶要吃什么植物,能通过不同的树种判断出附近有什么昆虫蛹卵。这种自带的‘搜索功能’,使得他总是能发现蝴蝶。”
无论是制作蝴蝶标本,还是行文做事,杨行健总是自有一番从容淡定。这个14岁的少年,QQ昵称是“金斑喙”,这是我国一级保护蝶类。
从亚马逊回来后,杨行健开始撰写论文《亚马逊与海南两地热带雨林蝴蝶资源比较研究》。他不要当大学老师的妈妈帮忙,自己把巴西的蝴蝶和中国的蝴蝶进行比较,从其资源分布和多样性上进行研究。遇到难点自己去搜索资料,或者找张老师咨询,如果不明蝴蝶种类,就发到蝴蝶QQ群向其他人请教。后来,这篇论文获得第32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初中组一等奖。
“两次科考,孩子们身上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,那就是从爱采集变成更倾向于拍摄、记录。”张宁老师说,原来他们看到蝴蝶就是抓。现在看到蝴蝶,第一反应先拍照。“对他们来说,拥有已经不再重要,记录下那一瞬间要高过标本的价值。”
据统计,两次科考记录下的昆虫影像记录资料达1300种,采制的标本有300种。
子唱亲随
家长怎么说?跟着孩子去探险值得!
值得关注的是,两次科考,孩子们不是独自去闯荡,爸妈们非但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,甚至还身体力行,亲自陪同前往,跟着孩子一起去探险。
杨行健的妈妈说,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时,她经常带他去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画画。每次经过手创乐园,儿子都会扒着玻璃门,看着“趣味折纸坊”里陈列着的各种折纸作品,如痴如醉。终于有一天,这扇玻璃门打开了,他们认识了张老师,并要求加入这个团队。从此,便有了儿子的折纸兴趣,再后来,他又爱上了虫。
“我们家现在养了很多虫,就像是一个昆虫世界。”杨妈告诉青年报记者,因为她是老师,因此也有寒假,所以听说儿子要去热带雨林,便欣然陪同前往。
而戚致远和妈妈更是不惜浪费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冬令营的机票,一起去了亚马逊。
两次科考,都有明确分工:领队张宁老师负责昆虫摄影,家长们承担财务、翻译、医务等后勤工作,孩子们则负责昆虫种类调查与鉴定,以及昆虫标本采集、制作等。
无论是在亚马逊,还是在婆罗洲,他们一行人都吃了不少苦,挑灯夜战、每天四五公里的寻虫、拍虫成了“家常便饭”。
在亚马逊,土著导游教他们把手放在一人多高的特殊蚁巢上,手上会迅速爬满小小的蚂蚁,反复搓,就会出现一种香味,抹在脸上、身上,蚊子不会靠近,野兽也不会来,因为这种蚂蚁身上含有一种特殊的蚁酸。
在婆罗洲,他们受到了蚂蝗的“攻击”。山蚂蝗虽然不会像水蚂蝗一样钻进人的皮肤,但因为其毒液里含有抗凝血素,被咬之后不痛不痒,但会血流不止,没有药物可以治疗,只能压迫止血。
[家长心声]
希望孩子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
“这是大帛斑蝶,世界上最大的斑蝶。这是弓棘腹蛛,这是单爪鳃金龟,这是宽铃尺蛾……”黄申祥妈妈俨然已经成为半个昆虫专家,“这是蝴蝶的幼虫,旁边黑色的小颗粒是它拉的粑粑。这是它羽化的过程。”提起虫子,黄妈妈也是兴趣盎然。这位“70后”妈妈说,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,看到不少家长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,因此特别希望儿子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“通过科考,孩子们不光增长了昆虫知识,更是提高了综合能力,什么都不用家长操心,一切他们都会准备好,包括剪刀、针筒、装订机。”家长们坦言,这是另一种学习,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。科考是把课堂搬进了森林里,让孩子们开阔视野,接触大自然。通过玩,他们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“学习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”,但这几个孩子,学习成绩在班上都属于中上水平。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就是:别人花3小时做作业,他们只用一小时,剩下的时间来玩虫,这就是学习的“内动力”。
张老师透露:明年,他们将向更远的地方进军,那就是非洲刚果雨林。按照计划,他们要用3年时间把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全走遍。